手机版

“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牙医”

发布时间:2022-12-18   来源:未知    
字号:

走向种牙的年轻人,都离不开一个字,就是“拖”。罗西的口腔卫生习惯很不好,她很爱吃糖和甜食,小时候常吃的椰子糖,她半天就能吃完一组。晚上,刷过牙之后,她也常常喝牛奶、吃东西,吃过后不再刷牙就睡觉,吃过饭也不会漱口。段小敏也因为爱吃零食,早早地有了蛀牙。初中时,只去了家门口的小诊所补牙,操作不规范,自己也不注意后续护理,洞越来越大,最后成了烂牙。安好的牙冠,也很劣质,不到一年就掉了。一旦牙开始痛了,她们也没有足够地重视。每次痛时,段小敏会吃止痛片、消炎药,或者敷上止痛的药膏,掉光之后,索性不再管了。罗西也常备着从小诊所开的止痛片,她补过牙、做过根管治疗,5颗大牙只剩下烂根才拔掉,加上种牙和正颌手术,以及来回的飞机票,她花在牙齿上的钱,已经有十二三万了。作为专业的口腔医生,毕涛认为,种植年龄年轻化这种现象,正是习惯与意识不够所造成的。年轻人吃的食物过于精细化,容易导致龋齿,慢慢从浅龋、中龋、走向深龋,甚至伤及牙髓。有些人连乳牙都不等换,就已经烂了。同时,年轻人生活压力大,牙周维护意识不强,不知道定期看牙医,甚至疼了之后,也是能拖就拖,应付了事。这种意识的不足,不仅是自身,也与父母有关。罗西的父亲牙齿很好,50多年,一次牙科都没看过,完全没有任何龋齿和牙周问题。他对罗西要种牙很不解,在他们那一辈人眼里,“牙齿就是根基,轻易不能动的”。段小敏的父母对待自家孩子的坏牙,也是能省就省,选择的地方大多是家门口的小诊所,技术不好的小医院。这种想法影响了她,几千元的牙冠舍不得用。后来,她还去过朋友介绍的诊所,听说开在家附近30多年了,报朋友的名字可以打折。在那里做过根管治疗后,按理说牙齿不再会有知觉,但段小敏还是“时不时就隐隐痛一下”。直到种牙时做检查,医生告诉她,这颗牙失败了,牙神经根本没有剔除干净。毕涛在长春、深圳和中山多个城市都工作过,她发现,一线城市的家长更有护理牙齿的观念,会带着孩子定期去固定的牙科机构检查和处置,但其他城市,重视程度远远不够,往往是问题比较严重时,才肯走进医院。

 

她跟很多患者聊过,有些人是观念错误,觉得“只要不疼、不影响吃饭就不用看”。还有些人是讳疾忌医,担心“会花很多钱,担心自己的情况非常严重,不想面对”。但事实恰恰相反,“拖得越久,越严重,治疗的痛苦就越大,花费的钱也越多。”毕涛说。一个虫洞,浅龋补牙只要30元,中龋需要300元左右,伤及牙神经的根管治疗则需要至少四五次治疗,费用也一下涨到两三千元,至于种牙,就是一两万元的事了。种牙也不能拖。毕涛表示,如果缺牙立刻种上,可能并不痛苦,甚至不会肿,但如果拖得很久,需要植骨粉,一般都会肿得严重,“有的不止脸,连眼睛都睁不开,甚至一次种不上,要折腾两次”。她打了一个比喻,就像是填海造陆,要先把垃圾清理干净,再装上土,等土沉积到一定程度,才能搭建筑,不然,地基不稳,建筑很快就倒了。骨粉就像是填的土,要等它与骨头融为一体,过程不仅久,手术阶段还不可避免会有创伤,自然恢复过程有痛苦。对于年轻人,毕涛给了很多建议,比如要养成饭后刷牙、漱口的习惯,要定期做检查,洗牙、看牙周情况。补牙也不是一劳永逸,也要定期检查,材料不适合要及时更换,防止炎症复发和折断。“看牙是个终身的过程,我不是开玩笑,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牙医。”毕涛说。如今,段小敏保护牙齿的意识非常高,她买了牙线、冲牙器,和医院专备、带打光灯的小镜子,每天都会对着牙齿一个个“巡视”检查一遍,防止有新生的蛀牙黑点,还养成了洗牙的习惯。对身边的朋友也是能劝就劝,“只要逮到一个说自己牙痛的,我就会开始上课,从蛀牙到种牙,一连串都说上一遍,直到他肯去医院才停”。罗西也成为了一名“口腔科普博主”,她自认是“全网口腔情况最差的”博主,从补牙、种牙到正颌,一点点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。以前她只会默默地观察其他人的牙齿,“看看牙齐不齐,牙缝大不大”,但现在,她很乐于让别人看自己既整齐又漂亮的牙齿。她的头像,是一只戴着牙套的小鸭子,发着亮闪闪的光。罗西觉得,这只鸭子跟自己的形象很符合,她想让大家将它们联系起来,“我全身上下最贵的就是牙齿了,钱既然都花了,我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”。

 

▲ 图 / 《逃避可耻但有用》截图

 

(文中除毕涛医生外,皆为化名)

图说天下

×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